找到相关内容117篇,用时14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身、受、心、法——四个察觉的对象(2)

    一套的圈圈里,想要深入心念及法念处,总是不大实际的。  修习身念处时另一项要点就是修行者当能随时控制自己的行动速度。他不会因周遭环境的纷扰混乱而乱了自己的脚步;相反地,他会因情况而确知自己要选择什么...身、受、心、法——四个察觉的对象(2)   《念处经》中佛有对此法如下的教示:  于此诸比丘,当一个比丘在森林中,至一树下或空旷坐下,双腿盘起,背脊挺直,令身心之觉知升起。  当他在作入息时,他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2767728.html
  • 身、受、心、法——四个察觉的对象(3)

    内在的执著,是因为当事人没有把四念处修好,充分看清外缘与内缘的分际,故为境所转却不了知。一旦了知(透过身念处,心念及受念处),才知道真正使自己苦恼者不光是生活、工作或老板,最主要的还是“自己”。紧张或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2867729.html
  • 邪见的厉害性

    ;分别又有染、净之分﹐合为三十六种分别;再配以过去、现在、及未来三世,合为百八烦恼。 修行人若能注意断除这些,自然能把四念处的心念修好。若能明白四圣谛的道理,就能断除身见、戒禁取见、疑等烦恼...有无闻之凡夫,不见圣人,不知圣人之法,不顺圣人之法,不见善知识,不知善知识之法,不顺善知识之法。以观色是我(身体是我),我以色有(我是身体而存在),我中有色(我中存在身体),色中有我(身体中存在我)...

    法增比丘

    |邪见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1/2252112659.html
  • 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

    ;㈢心念。观此心识念念生灭,并非常住;㈣法念处。观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,没有自性。《阴持入经》对四念处的解释如下:“四意止为何等?或见比丘自身身身相观行止、外身身身相观行止、内外...于其上作佛图像。[5]”这种记载有明显的时代错误,张骞所的时代是汉武帝在位时期,秦景所的时代是在哀帝在位时期,王遵所的时代是在光武帝在位时期,而且,王遵是军人,并非《理惑论》所说的&...

    韩廷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82641391.html
  • 天台禅修方法及其沿革

    观时,初学能断一切烦恼。”24心念:观察自己当下一念心,不在内、外、中间,无名无相,了不可得25。法念处:这是观察一切法为善法、不善法、无记法,善法有二种,世间有漏善法和出世间善法,仔细...的分析和探讨。浮浅之思,抛砖引玉,若有谬误之,虔诚恭请教界大德慈悲斧正!!   二、天台萌发期的禅修方法   天台早期的禅修方法比较简单,尚处于天台宗的萌发阶段,此阶段的禅法主要是指慧文大师和...

    达照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20241655.html
  • 当代南传佛教大师(六)

    所以,在身观身,在心观心,在受观受,在心的对象观心的对象或在法观法,会了知这些文字的精深意义。  现在应注意到,所有的法都可在所有的念处发现。这是说,当修身念处时,已包括受、心、法,修受念处、心念、...无论何时一有接触,就有感受;一有感受,就有渴望;一有渴望,六根就产生黏着。假如修习者看到感觉内在的感受,他就能终止黏着。行者必须借着对身体、感受、心念和心的对象四个念处的警觉,来看到内在的感受。如此,他...

    杰克·康菲尔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83242096.html
  • 王雷泉编:悲愤而后有学——欧阳竟无文集(5)

    起悲心,众生受乐而起慈心,不苦不乐而起舍心。观心念,观于自身菩提之性不忘不失,正念不乱,如自性相,众生亦尔;如自心空,众生亦尔;如自心平等,众生亦尔。观法念处,不著常见,不著断见,行中道见,以法眼观...为舍染而取净义。既非为舍染,又非唯取净,则如来藏事应辩而明。一切染净法种蕴八识中,名曰藏识。阐赖耶义者,曰无漏寄赖耶中转。阐如来藏义者,曰烦恼客尘缠于藏识。实则染净诸种子,其聚于藏识中也。种聚于一,...

    王雷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4144213.html
  • 炎炎夏日的雨水——一位缅甸修行人的忠告

    孩子  修行人的孩子,比起父母只是传统、有名无实的佛教徒底孩子,还要优秀。因为在他的身心特质中,拥有从父母那里传承而来的佛教基因(他们的父母修过身念处、受念处、心念、法念处的『四念处』禅修法门)。  ...

    班迪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30645869.html
  • 佛法义理(4)

    实修禅定与直观的修行人,以精进和决心去修持,因而促成了在现世佛法中再生为人类的殊胜机缘。  “三十七道品”共有七组,是为:   ⒈四念处: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,以慧观的力量,把心念常住于道法...妄见消除,则烦恼重重,随俗流转。因此在三十七道品中,首要的道品,即是对治此四颠倒妄见的四念处。  二、四念住   四念住就是:身念住、受念住、心念住、法念住。  一、身念处--观身不净:  是以修不净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5447722.html
  • 林葬----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一(二)

    常)依《涅槃》圣行四念处法,乃至眠、梦、觉见,都无欲想、(注52)  《大般涅槃经》(大·三七四)中叙述了四念处法,即是指身念处、受念处、心念、法念处,也就是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;...彭城寺僧人慧隆在生前即为自己选择了林葬的场所:  未终前,领弟子于高座寺南山顶,聚土筑坛,语曰:“失若舍形,不烦棺椁,可于此,以施禽虫。坛竟便迁。”诚哉知命。后依遗命,仍树高碑, 寺,沙门法宣为文”。...

    刘淑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3348103.html